每个走过军旅生涯的人,都无时不刻怀念那热血沸腾的岁月;每个走过军旅生涯的人,都挥之不去思念那魂牵梦绕的年华。三十年来,梦想着有一天走进拉萨,再回军营,看巍峨壮丽的布达拉宫,听金碧辉煌的大昭寺钟声,体味军旅的气息,回味从军的激情,追寻那份战友情深,那个青春记忆……

      2023年10月,带着梦想和期许,我搭乘成都至拉萨的Z323次列车,再走从军之路,重回军旅拉萨。进藏的火车像一条巨龙飞驰,青海湖、昆仑山脉、玉珠峰、可可西里无人区、沱沱河、唐古拉山、措那湖、羌塘无人区、羊八井遂道……高耸入云的雪山、广袤无垠的草原、宁静神秘的湖泊,这些入伍探亲时的梦境重现,惊喜欲狂。此时此时,眼前浮现出1990年3月1日那个难忘的日子,我们新兵乘绿皮火车从严寒荒凉的西北康乐,来到了繁花似锦的天府之国。在眉山县西藏军区家属区休整一个月后,坐飞机来到雪域高原、圣城拉萨。年轻的梦想、纯洁的灵魂,在拉萨56095部队高炮连队展翅翱翔、茁壮成长。

        睡眼朦胧中,隐约可见坐落在红山之上,凌空屹立的布达拉宫被阳光、云朵、蓝天点缀着,美如诗画。异常激动的我,惊呼拉萨到了,这不就是梦里多次出现过的地方吗?以布达拉宫为蓝本设计的拉萨站,处处可见藏族传统建筑的元素。出了火车站,我迷失在繁华似锦的拉萨,这里充满了现代化城市气息,再也找不到原来的样子。接站的朋友带我找了个宾馆安顿下来,我迫不及待地说要去老部队看看。于是,朋友驱车带我前往。

       拉萨是离天最近的地方,光秃秃的山恋叠障,缠绵缭绕。宏伟壮观、气势磅礴的布达拉宫、大昭寺,富丽堂皇,美得震撼、窒息。按照我的回忆,朋友打听着部队的驻地。我们从临夏州政府驻拉萨办事处出发,沿娘热路向哲蚌寺方向,顺西郊山根行驶,想必就会找到当初连队的营地。行走在娘热路上,高楼耸立,繁华都市,再也找不见梦中的样子。昔日连队周围荒无人烟的沼泽地被高楼大厦所掩盖,昔日通往连队凹凸不平的土路被宽阔的马路所替代。“变了,变了,全变了,再也找不见了”,我感叹着。无奈的我们只好向遇到的驻地部队打听,哨兵接过退伍证后告诉我,他们是空军部队,让我到前面的部队去看看。赶过去后,看到退伍证的哨兵让我越过警戒线来到岗哨前,告诉我穿过湿地可能是要找的部队。

       我们沿着湿地林荫道前行,来到昔日沼泽地清澈见底的河旁。我向朋友讲述着当年寒冬,我们部队硬是用双手在这片沼泽地中挖出了这条河。河水缓缓流动,倒映着我们满身淤泥的军装,跪着挖、爬着拖,战天斗地、支援建设的挖河往事。我们找到了可能是原团部的营地,哨兵接过退伍证,说这里是防空部队驻地。我们询问当初的高炮团,他却无法说清,线索就此中断。带着失落惆怅,无奈无助,我彻底打消了寻找军营的念想。后来,听战友说部队整合搬迁到了郊区,他们去过,已更名为防空旅,难怪我们总是找不到踪迹。

       “咱们去爬南山,那里可俯视拉萨,或许能找到一些记忆”,朋友安慰着我。我们来到布达拉宫正南方的南山公园爬山,山道两旁水柱喷射,荒山披上了绿装,熙熙攘攘的游客登山拍照,热闹非凡。山顶,整个拉萨城尽收眼底,清澈的拉萨河如蓝色的丝带飘过。“对了,对了,那个山底下就是连队的驻地”,我向朋友指着。当初在山下有个采石厂,和我们时常喝酒的四川朋友王刚、宁夏朋友小李子等人就在山腰放炮,将房子一样大的石头炸开后,打成藏族人盖房子用的石条。在山下自治区党校旁的新兵营,我们度过了最难忘的三个月军训,高度紧张、周而复始的起步、正步,站军姿、整内务,射击瞄准、投手榴弹等等训练,让我们汗流浃背,身心俱疲,苦不堪言。连队在那片沼泽地旁,我们每天在这里进行最基本的军训,出操、队列,枪械、高炮的使用组装,单双杠体能锻炼、擒拿格斗、五公里越野、野外拉练等等层出不穷。我们在连队后面开垦了菜地,训练间隙种菜施肥,新鲜蔬菜吃都吃不完。同时,还有星期天的军地两用人才培训,更是没有喘息的时机。在这里,我们经历了野外拉练高炮打靶的紧张,黑夜站岗狼吼狗叫的恐惧,子夜紧急集合平息叛乱的畏惧。在这里,我们度过了快节奏的军旅生活,匆匆地起床、匆匆地洗漱、匆匆地吃饭、紧急集合,甚至匆匆地进入梦乡。

       我们坐车驶过清澈见底、碧绿剔透的拉萨河,向着市区驶去。“当年,我们硬是在数九寒天刺骨的拉萨河中,清理出成堆漂浮的生活垃圾,冻得瑟瑟发抖的我们,跑五公里越野将严寒驱散”,我情不自禁地回忆着。走在布达拉宫广场,感受着浓厚的历史氛围和宗教信仰,还有雄伟宫殿的神秘,我们拍照片、拍视频,将布达拉宫的记忆塞满手机。我们又来到临近的八角街上,叩长头的藏族男女,岁月印记的脸上布满了虔诚与庄重。此情此景,让我回想起每个星期天我和战友们去拉萨的清真餐馆吃饭,到八角街购物,赴大昭寺、罗布林卡游玩,在布达拉宫广场照相的情景……不知不觉,泪水早已模糊了视线。

       朋友邀我去贡嘎机场,欣然同往。途中高速公路牌指向曲水县方向,光秃秃的石山,宛如丝带的河流,望不见边的荒滩。“当年,我们在这里扎帐篷、搞拉练,野外集训,高炮打靶”,我讲述着。来到贡嘎机场,只见昔日的小机场变成了拥有宽敞明亮的航站楼、舒适便捷的工作区和大型停机坪,设计规模为每年100万乘客吞吐量,但已经达到了每年400万乘客量的大型机场。当年入伍进藏的情景眼前浮现,我们离开眉山从双流坐上飞机,降落到了荒无人烟的这里,坐上部队的卡车,头重脚轻、胸闷气踹地来到新兵营。

      感恩军旅路,怀念圣城情。山还是那座山,河还是那条河,布达拉宫还是原来的样子,罗布林卡还是那么美丽,风景依旧在,不过物是人非,换了人间。怀念藏家那沁人心脾的青稞酒、酥油茶芳香,怀念连队那挥洒青春的军旅生涯、战友情深。时间可以带走一切,但带不走我对军旅拉萨的无限眷恋,因为那是人生的一种经历,更是我生命的源泉。

       退伍三十载,本色永不变。走上工作岗位后,不管是从事新闻宣传、修志编鉴,还是文学创作、编辑期刊,我都军魂铸心、薪火永传,勤劳耕耘文田、耀眼光环不断。再次筹划着、期待着,走进圣城拉萨、追寻军旅足迹,依偎在第二故乡、雪域高原的怀里。

1711967304183910.png

马晓春,东乡族,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,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,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,方志出版社志鉴编纂专家,西藏拉萨市作家协会会员,甘肃省诗歌创作研究会会员,甘肃省第四届地方史志学会理事,甘肃省行政区划与地名专家库专家,甘肃省东乡文化研究会理事,临夏州时政评论员,康乐县民族团结进步形象代言人,康乐县作家协会主席,康乐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三级调研员,原中国人民解放军56095部队战士。主编出版《康乐县志(1986--2005)》《康乐年鉴》8部,著有《新闻辑录》《文苑花絮》《心灵的放歌》《划过指尖的流年》,先后在中国作家库、中诗网、《党的建设》《甘肃经济日报》《拉萨河》《民族日报》等,发表新闻、文学作品8600多篇(件),其中有50多篇获奖。2019年,被省委、省政府授予“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个人”等荣誉。接受中央电视台10频道、央视“仁文康乐”栏目组、甘肃电视台都市频道、甘肃广播总台农村广播、新甘肃客户端等采访报道,事迹被录入《康乐年鉴(2021)》和第四期《康乐》杂志。